廉洁文化 | 祠馆里研学中的天河廉洁密码
古祠传廉 传统基因遇现代科技唤醒家风记忆
在车陂村晴川苏公祠,青砖黛瓦间沉淀着五百余年的廉洁基因。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景课堂”。推开祠堂大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睦人必善,尊老敬贤”“士农工商,各守一业,和善心正,处事必公”等苏氏家训高悬梁上,苏东坡真迹拓印作品静静陈列,无声述说着“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勤俭持家”的家风传承。
小学生在研学中感受清正廉洁精神
为让古老家风焕发新生,车陂街道纪工委精心打造“车陂廉线”廉洁文化品牌。通过全景VR技术还原祠堂风貌与家风家训,村民和游客扫码即可云端参观,让廉洁文化打破时空界限。线下则定期举办“廉洁家风勤勉车陂”活动,邀请老党员、村中长者用朴实话语讲述先辈廉洁故事,让“睦邻善治、处事公正”的家训内涵直抵人心。更有“东坡学堂”依托宗祠、龙舟文化展览馆等8个研学点,组织学生研学苏东坡诗词与生平,将清正廉洁的精神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
全景VR技术还原晴川苏公祠祠堂风貌与家风家训
场馆育廉 历史智慧融日常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猎德街道“猎德人家”综合服务中心的村史馆内,一块清乾隆十四年(1749)的族规禁列碑显得特别厚重,它被称为“镇馆之宝”。这块原镶嵌于曰材李公祠前厅的砚石碑,序言摘录《尚书》《诗经》经典,正文以对仗押韵的文字立下祠堂管理制度,告诫子孙“继承祖业、振兴家名,勿逾规矩、愧对祖先”。两百余年来,碑文“润物无声”,如今仍让参观者感慨:“好家风历久弥新啊!”
猎德街道村史馆陈列家规禁列碑
“‘猎德’取自西汉扬雄《法言》‘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崇德尚义是刻在骨子里的追求。”讲解员的话道出此地文化根基。依托这一资源,猎德街道纪工委以“猎水清风”为主题、家风教育为主线,通过多渠道开展廉洁宣传活动,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理念融入日常。如今,廉洁文化进一步得到弘扬,清风正气在街巷间悄然“生长”。
年轻人在仔细观看家规禁列碑
天河区档案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上,一封泛黄的家书让参观者驻足良久。那是革命先辈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满是“甘守清贫”“不搞特殊”的叮嘱。不久前,天河区纪委监委组织460余名党员干部走进这里,在一件件实物、一帧帧影像中开启“清风之旅”。
展厅内,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家风故事、谷文昌“不占公家一分钱”的坚守、杨善洲“把林场留给国家”的抉择,通过讲解员的讲述变得立体生动。干部们时而俯身细看家书里的笔迹,时而在照片前低声交流,那些穿越烽火岁月的廉洁承诺,在新时代依然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看着这些先辈的家书,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修身齐家’。”一位来自长兴街道纪工委的党员干部看完展览后深有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初心的叩问。”
党员干部赴天河区国家档案馆参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
当传统家风与现代理念相遇,当历史智慧与当下实践交融,天河区纪委监委正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式,让廉洁文化走出文件、走进生活,为这片土地涵养着风清气正的生态底色,书写着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生动答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