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模拟真实险情的城镇燃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综合演练,在天河区珠吉路广州燃气集团培训中心紧张展开。本次演练由天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牵头组织,区委宣传部、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天河分局、交警天河大队、区消防救援大队、珠吉街道办事处、区燃气事务管理所及广州燃气集团东区分公司等十余个部门单位协同参与,全面检验区域应急指挥体系与救援力量的实战能力。

(10月12日天河区举行城镇燃气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综合演练)
实战模拟:构筑“分钟级”响应救援圈
演练模拟第三方施工单位违规作业,不慎挖破地下燃气管道,导致天然气大量泄漏并伴有人员受伤的突发场景。上午10时,险情发生后,现场立即启动“1-3-5分钟”自救机制:施工人员迅速报警,并协助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域;广州燃气集团东区分公司抢险队伍5分钟内抵达现场,开展先期控险、现场警戒与人员疏散;街道微型消防站与社区应急力量同步响应,构建起“最小应急响应圈”。

(天河区十余个部门单位协同参与此次应急演练)
随着事态发展,应急处置工作也在不断升级。在后续展开的“10分钟增援圈”与“20分钟专业救援圈”中,消防、医疗、公安、生态环境等专业力量梯次抵达,现场指挥部迅速成立。综合协调、抢险救援、警戒疏散、医疗救治、应急监测、新闻宣传、管道抢修及专家组等多个职能小组有序展开作业。消防救援人员对泄漏区域实施喷淋抑爆,医疗团队现场救治并转运伤员,公安部门实施交通管制与秩序维护,生态环境部门实时开展大气监测评估。

(“20分钟专业救援圈”中,医疗团队现场救治并转运伤员)
科技赋能:智能装备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在科技强安的时代背景下,本次演练中多项智能装备的应用成为亮点,展现出燃气应急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燃气抢修队伍在现场同步启用无人机与智能四足巡检机器人(机器狗),对泄漏区域进行全方位监测。这些具备复杂地形自适应能力的机器人,能够在井盖、绿化带等多种环境中自主行走,结合图像识别与甲烷遥测功能,准确识别施工人员、裸露管线等风险因素,为指挥部提供实时、精准的现场数据支撑。

(燃气抢修队伍在现场同步启用机器狗,对泄漏区域进行全方位监测)
据了解,自智能四足巡检机器人系统在广州燃气集团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城市燃气巡检效率与安全水平实现显著跃升。该系统累计完成数百次自主巡检任务,识别高风险场景近百起,显著减少人工漏巡与延迟响应,为构建“人防+技防”协同防控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此次演练的管道抢修环节,这些智能设备为研判现场安全状况、制定抢修方案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高效协同:展现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
演练全程贯穿“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应急原则。现场指挥部依托智慧调度平台,实现各小组信息实时共享与指令精准传达。在管道抢修环节,燃气抢险队伍在智能设备确认现场符合安全条件后,迅速完成受损PE管道的更换、电熔焊接与检测作业,全程仅用时约50分钟。各救援力量在指挥部的统筹下,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与协同效能。

(应急演练现场,燃气抢险队员对受损管道进行紧张抢修)
此次演练不仅是对应急处置流程的检验,更是对天河区近年来持续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物业联动”应急体系的有效验证。这样的高效协同并非一日之功,通过系统推进“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全区已实现552个物业小区、1109个微型消防点燃气应急站全域覆盖,形成了“社区-网格-点位”三级联动机制。这套成熟的应急体系,确保了突发事件“1分钟响应出动、3分钟到场处置、5分钟协同作战”的快速处置。
夯实根基:持续提升城市安全治理水平
作为全区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一环,此次演练充分展现了天河区在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方面的坚定决心。今年以来,天河区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系统推进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打击“黑气”、用户端安全监管、智能化建设等专项行动,不断夯实日常监管基础、强化科技赋能、完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城市燃气安全治理水平。
演练结束后,总指挥长宣布应急响应终止,并做总结点评。他指出,本次演练组织周密、流程规范,参演单位协同配合紧密,用行动验证了应急指挥体系的运转效能,达到了“以演促练、以练促战”的预期目标。当前,十五运筹备已进入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此次演练有效检验和锤炼了各救援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为赛事期间城市燃气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天河城管近年来持续推进燃气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成效,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成功举办营造安全稳定的城市环境。
未来,天河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应急指挥机制,加强常态化演练与培训,着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天河奠定坚实基础。






天河政府网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