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笔者从天河区石牌街获悉,石牌街暨大社区紧盯学生返校关键节点,与暨南大学协同联动,采取一系列举措,全面筑牢校园及周边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分片包干,划分防疫网格
夏秋之交,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以下简称“两热”)进入疫情防控关键期。天河区石牌街暨南大学内既有教学区,也有居民区,做好防控工作责任重大。
为高效统筹“两热”防控工作,暨大社区专门成立疫情防控指挥所,明确统筹协调、资源调配、督导检查三大核心职能,构建起指令清晰、响应迅速、执行有力的工作闭环,确保各项防控部署无缝传导至末梢。在此基础上,社区进一步科学划分防疫网格,全面推行“分片包干、定格、定人、定责”的包联网格责任机制,将宏观防控要求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网格任务,实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为“两热”防控措施高效落地、筑牢社区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立体施策,阻断蚊虫孳生链
“无水则无蚊”,暨大社区聚焦蚊虫孳生地源头治理,联合专业环境公司对辖区开展全方位积水清理行动。
工作人员深入房前屋后、背街小巷,重点排查并清理建筑排水沟、废弃容器、花盆托盘等易积水点位,对各类卫生死角进行 “地毯式”清扫,确保不留孳生隐患。针对楼顶天台、废弃工地、密集绿化带等人工巡查难以覆盖的区域,引入无人机和车载喷雾器开展消杀,有力提升积水治理的工作效率与覆盖区域。
群众的健康素养与主动防范意识,是抵御“两热”传播、筑牢安全防线的核心基石。为充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在高校8个出入口设置宣传提醒,循环播放“两热”防控要点,构建“线上广覆盖、线下深渗透”的立体化宣传网络,最大限度凝聚群众主动参与防护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
线上,石牌街依托微信公众号、居民微信群、电子显示屏等平台,持续推送疾控部门权威发布的防蚊灭蚊科普知识、“两热”防控最新动态及风险预警提示,确保防疫信息第一时间精准传递。7月底以来,社区累计转发线上宣传内容250条次,覆盖辖区群众约1.2万人次。
线下,在人流密集区域和高校各出入口,石牌街设置便民医疗服务点和宣传喇叭,及时指引人员开展发热就诊和掌握防控要点,解答居民师生疑问;在居民楼道、单元门口等张贴“两热”防控科普海报,确保宣传触角延伸至每一处生活区域。同时,组织在职党员、网格员、志愿者入户向居民派发“两热”防控一封信,讲解“两热”传播途径与防护要点,着力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7月底至今,累计派发宣传单张约9000张。
校社联动筑屏障,长效防控固成果
在强化居民防控意识的基础上,社区积极对接暨南大学,协调联动构建校园“两热”防控体系。
暨南大学以“广覆盖、高频次”多渠道开展防控宣传,通过校园公众号、各学院群等发布防蚊灭蚊倡议书与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在宿舍楼栋专属交流群推送防疫温馨提示,重点提醒留校学生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与卫生死角,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环境;同时在各楼栋宣传栏张贴主题宣传海报,让防控知识直观可见。
暨南大学同步推进多项实操防控举措:组织工作人员逐一对留校宿舍上门走访,不仅现场派发灭蚊片,还详细讲解科学使用方法,手把手指导学生做好个人防护;在宿舍公共区域统一安装灭蚊灯,强化环境防蚊效果;开学前配合街道集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清理校园卫生盲区,并及时统计消杀数据,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为保障防控长效化,学校专门组建工作专班,每日对各宿舍楼栋的垃圾清运、积水清除情况开展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物业公司整改,确保隐患“不过夜”;同时积极协调漏水维修、灭蚊片采购等后勤保障事宜,精准解决防控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切实打通校园防控“最后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