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河动态 > 媒体聚焦

多维突破与绿色实践,广州天河区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发表时间:2025-09-03 10:29:08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量: -
A+ A+ A+

  作为广州“城市客厅”,天河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定位,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城区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五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走出了一条“生态筑基、低碳领跑、创新赋能”的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厚植生态底色,共筑城园融合

  立足“一江三山五水”自然禀赋和区域特色,高标准实施《天河区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实施方案》,重点打造“火龙凤”生态品牌。创新实施“双园驱动”发展模式,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核心,联动火炉山森林公园推动“双园融合”,打造城央公园、绿美之芯,2022年以来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增引种物种4202种,迁地保育植物达19706种。在全市率先建设四级公园体系(“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累计建成各类公园114个(500米内公园覆盖率95%)、160.6公里绿道、65.8公里碧道和120万平方米生态绿廊,形成“绿核融城、翠环连山、碧带通江、绿网成园”的空间布局。紧抓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契机,新增城市绿地327亩,实现“赛事举办”与“城市提质”双赢。目前,全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43.4%和23.73%,“公园城区·绿美天河”建设成效显著。

“中国南方绿宝石”——华南国家植物园

  提升环境品质,赋能发展增效

  大气治理方面,建成覆盖全区21个街道的“一街一站”自动监测网络,完成758家餐饮企业油烟在线监控安装(2024年安装增量全市第一),率先实现企业锅炉低氮改造全覆盖,创新实施全市首例大气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异地修复,充分运用无人机、高空瞭望、走航车和激光雷达等科技赋能大气监管,实施污染精准管控,PM2.5年均浓度连续9年达标。水环境治理方面,建成碧道65.8公里,车陂涌综合治水模式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63.14平方公里(占建成区62.3%),天河湿地公园成为全市首个以国家“海绵城市”理念试点建设的标志性生态景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实现生活垃圾和危废100%安全处置,大观净水厂入选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公布的“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首批推荐名单,为广州市唯一入选案例,猎德净水厂污泥减量60%获省级降碳减污特色案例,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广东边会上现场发布。

晴日下翠意盎然的车陂涌

  践行低碳实践,开创绿色路径

  持续落实碳达峰方案,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全运场馆及交通场站区域为重点,全区建成投运经营性电动汽车充电桩5650个,数量全市第三,分布密度58个/平方公里,全市居首。天河体育中心打造国内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一星绿色建筑,布设2479㎡光伏组件,年均发电约56.3万kWh;奥体中心打造一星绿色建筑,新增光伏4000余平方米。中建四局科创大厦获全国首个近零能耗建筑认证,全区新建绿色建筑比例100%。建成广州市首个综合能源项目——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综合能源项目交通枢纽冷站和供冷管网工程,珠江新城集中供冷中心入选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十大“样板工程”。设立5支绿色基金,推出超50类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率先出台全省首个《现代都市工业生态环境保护指引》,明确7项准入负面清单及生态环境准入要求,从源头上把控产业发展生态红线,有序引导工业上楼、入园项目快速落地。

全国首个近零能耗建筑——中建四局科创大厦

  从污染防治的“天河精度”,到生态经济的“双赢智慧”,从生物保护的“国家样本”,到绿色发展的“城区典范”,天河正以生态为墨、创新为笔,在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绘就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新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