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河动态 > 媒体聚焦

天河区建成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身边的“小而美”精品如何炼成?

发表时间:2025-09-10 09:48:23 信息来源:南方+ 浏览量: -
A+ A+ A+

  在广州天河区,一个个“小而精”“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同珍珠般闪耀在城区的各个角落,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惬意的休闲去处,更让文化与艺术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日常。

  9月9日,笔者从天河区获悉,一批由天河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多方共建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兼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属性和群众需求,是天河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的生动案例。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如今,全区已建设了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社会力量差异化运营

  推动形成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在天河猎德涌两边,坐落着观景阁等四座充满岭南风情的建筑物。在高楼大厦的环绕之下,依水而立的四栋建筑搭配着户外绿植、廊道,成为了繁忙都市里让人慢下脚步的别致风景。

  而在科技企业、创业青年聚集的天河智慧城同样有一个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天河湿地文化角。文化角靠山面水,几百米之外的落羽杉林更是一年四季皆风景。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角有与亨美术馆、图书馆、咖啡馆以及小酒馆四个主要空间。

  午间小憩、同事闲聚或商务洽谈,咖啡馆无疑是理想场所;想要闲时“充电”提升,公益图书馆则是不二之选;而美术馆里频密的艺术展览,更已成为周边上班族、居民与游客感受艺术之美、陶冶性情的胜地。

  这些社会力量差异化运营,推动形成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与亨文化创始人麦家荣讲起了建设文化空间的过程。2018年,在天河智慧城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一片紧挨天河湿地公园的闲置空地急需盘活。长期深耕艺术文化的麦家荣一眼相中了这片区域,“依山傍水,非常适合打造一个与企业调性契合的文化空间。”

  与普通的商业运营不同,这片土地是与政府共建共治共享的,企业要融入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开发、运营,运营期间既要兼顾商业运营实现自我造血,同时也要有公益性输出,为市民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这是互惠互利的模式,闲置的空间可以盘活,市民可以有更多欣赏文化艺术的地方,而企业也能从中塑造品牌以及形象。”麦家荣说。

  2019年,崭新的文化角落成,黑、白两种鲜明又内敛的颜色构成的建筑自然地融入了山水之间,有方馆、有圆馆、有绿荫小径、有湖畔长廊。麦家荣介绍:“这里的图书馆挂牌了天河区图书馆科技园分馆,与全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免费面向市民开放;而美术馆里则定期举办公益性的美术展览,高峰期,一个月举办两场艺术展览。”

  近年,天河湿地文化角获2022年国家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展示活动最美乡村文化空间(创新案例类)第一名,2022年广东省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21—2023年花城市民文化空间等多项荣誉。

  从天河湿地文化角,到清和里……这些文化空间提供了与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差异化的服务,市民可以选择由官方运营的、普惠程度更高的文化活动中心,也可以选择由社会力量运营、小而精致的文化空间。“我们以给予市民美的感受、美的教育为目标,一边与政府单位进行紧密联动,一边又举办有独立美术馆调性和风格的活动,弥补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空缺。”麦家荣说。

  出台全市首个指导意见

  探索公共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路径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策、制度、经费、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保驾护航。近年来,天河区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从资质条件、建设指引、绩效评价等方面给予了具体的指导。

  2024年,天河区出台《天河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天河区公共文化设施运营,这是广州市首个区级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配套了《社会力量运营承接主体资质条件》《天河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标准》《社会力量运营禁止性规定》《天河区公共文化设施延伸类公共文化服务指南》《天河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等5个文件,详细明确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资质条件及内容、方式和途径,明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权责边界,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考核约束和表彰激励规则,使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章可循。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指导意见》以及文件,一方面健全保障机制,比如加强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保障,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涉及的资金纳入主管单位部门预算,并严格规范资金使用与管理;另一方面也完善评价机制,明确了公共文化场馆评价类别、评价项目、评价内容及绩效目标、评价标准,组建由业务部门和群众代表参与的服务评估团队,由第三方社会组织开展服务满意度测评,同时还有明确的退出机制,对参与空间运营的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对不符合考核评估要求的项目,根据合同或有关规定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依规予以清退。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力量更活跃,公共文化服务也更多元,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而随着探索的深入,如何让更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了天河区思考的问题。

  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表示,按照广州市的文件要求,此前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坚持公益的前提下,承接主体可开展延伸类公共文化服务收费项目,保障承接主体可持续发展。如天河区有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通过合同约定服务内容,引入社会专业力量运营,在保障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遵循“补偿合理运营成本”的原则,以收费形式开展延伸类公共文化服务,推动项目可持续性运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