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河动态 > 媒体聚焦

天河区获评广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优秀”等次

发表时间:2024-06-28 09:25:41 信息来源:南方+ 浏览量: -
A+ A+ A+

  近期,广州市河长办公布2023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天河区再次获评“优秀”等次。

  天河区经过7年多的攻坚治水,河涌、湖泊等大小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全面建立河长、湖长责任体系,不断健全河湖管理和保护机制,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群众享受到了治水成果,猎德涌、车陂涌等成为市民游憩休闲的好去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碧水攻坚战里,天河区坚持党建引领、科学谋划,从建管并重到常态化管理,以“绣花功夫”治水,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专业队伍,形成“建、管、控”并驾齐驱的治水联动体系,推动治水“精细化”管理。

  水上环卫为治水保驾护航 

  天河区水上环境卫生管理所是全市唯一一个在水务部门领导下的水上环卫机构,让每一位从事水上环境卫生工作的一线工人有了极大的归属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荣获2022年广东最美河湖卫士的所长何虹介绍,水上环卫工人每日按照“定员定岗定船定责”的保洁原则,对河面不间断地巡回保洁,他们每日保洁的时间都不低于12小时,不留任何卫生死角;暴雨过后河面通常能在一天内恢复正常,最多不超过两天;垃圾处理也是日产日清,是他们牢牢守住了治水的最后一道防线。

  6月,为确保龙舟民俗活动顺利进行,天河区水上环境卫生管理所全员出动,提前对龙舟活动现场周边水域进行清理。在活动当天,更是增加巡逻和保洁力度,水上清洁艇来回游弋,与龙舟“共舞”,保持着水域的整洁和美观。

  天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在区总河长、副总河长的带领下,在天河治水工作中磨砺出的不止水上环卫这支标兵,还有专业技术化的水务工程建设先锋队及给排水管理和水务设施管养等守卫队。

  目前,天河区已建成节水型社会,并上榜于水利部公布的“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打造了广州市首个以污水处理厂为载体的省级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此外,全区水环境质量不断向好,30条黑臭河涌持续实现不黑不臭,2023年水质指数提升幅度排名全市第一,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达60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59%,累计建成市区两级碧道59公里提升了河涌两岸绿色廊道品质,消除了暨大、岗顶等多个历史水浸黑点等。

  探索治水天河模式 

  7年多来,天河区坚持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通过定量分析和科学研判,实行系统治水。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扎实推进、砥砺前行,经历了调研、决策、守护的历程,形成了“六个关系”“建管并重”“污涝共治”的“天河模式”。

  2017年初,面对黑臭不堪的天河母亲河车陂涌,业内有专家现场考察时认为是“无法治理的河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路在何方?”天河治水踏上了边调查、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的治水“长征”路。

  在治水“长征”路上,从具体的区情水情等实际出发,系统性提出了正确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单项工作和系统集成、任务完成和成效体现、建设和管理、市区联动和事权分工、科学和管用等水环境治理的“六个关系”,是天河治水的总纲领。

  天河在车陂涌率先践行“清污分流”“污涝共治”理念,实行“源头减污、源头截污和源头雨污分流”的“三源”治理,在全市率先开展“四洗”行动,试点开展城中村截污纳管和支涌(渠)清污分流,车陂涌治水模式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案例,治理成效荣登生态环境部首批“十大光荣榜”;在深涌中支涌探索城中村污水“揭盖复涌”治理,打造岭南滨水骑楼特色的“乞巧水街”;在猎德涌率先探索实行“降水位、少清淤、不调水”生态治理方式,利用生态补水,实行低水位运行,让阳光透进河床、让淤泥原位消纳、让生态自然恢复,全面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提升水景观。

  天河通过不断探索治水有效路径,搭建水安全动脉、完善水运行良性循环网络、构筑尊重自然修复的河湖水生态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河涌黑臭问题,有效改善了河湖水质、减少了城市内涝,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