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建云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科技创新引领机制构建力度,加快推进广州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的建议》(第20252057号)收悉。
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处在大湾区创新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节点,是广州科技成果转化中枢与广州活力创新轴联结点,承担着支持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重任,独揽全省50%的双一流院校、11家科研机构、16所职业院校,同时聚集粤港澳大湾区2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省高校近30%的ESI全球顶尖学科以及176家各类科研平台,是全区、全市、全省新质生产力培育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20252057号建议围绕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科技创新机制构建提了很好的建议。我区高度重视,结合我区实际,组织各有关单位认真研究推进相关工作,与骆建云代表在6月19日进行了电话沟通,并按照骆建云代表反馈建议修改完善。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并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跨主体的协调合作机制,出台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保障支持措施,理顺各级政府围绕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的职能部门统一分工。强化科技部门引领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由科技部门牵头建立科技创新服务导向的实施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协调合作机制。一是针对环五山创新策源区范围内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众多,涉及多个国家部委、中直单位以及省、市相关部门,存在统筹协调难度大的现实问题,制定印发《天河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天河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成立天河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主任、第一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等单位分管领导以及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负责统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力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全链条,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高校科研机构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形成全区“一盘棋”工作格局。二是针对缺乏科技创新引领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构建问题,积极推动将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纳入国家级高新区,高位统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服务导向的核心机制,针对具体存在问题等形成月报、年报等定期向市相关部门和市政府报送,持续巩固市区联动跨层级协调解决问题机制,统筹推进产业规划、扶持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工作,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生态圈。
(二)优化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2024年以来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措施,明确在环五山创新策源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特区”,将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下称“天河基地”)作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的主要科创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内高校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二是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支持科创企业梯度培育、科技孵化载体提质增效及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整合天河区产业资源与高校科研优势,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全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接下来,我区将及时做好在编政策文件、支持措施的发布以及平台共享工作,健全政策便捷兑现机制,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政策、产业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
(三)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一是以环五山概念验证中心为核心,加快建设环五山“1+N”概念验证中心集群,目前已正式成立穗港澳华侨生物医药概念验证中心、工业互联网概念验证中心、天河区人工智能大模型概念验证中心、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等4个概念验证中心。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设立天河区产业投资母基金,成功落地科技保险专属产品2单;推进“信用+金融+创新”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21个区级定制化金融产品累计投放较低成本贷款超200亿元;发布全国首支“现代智慧农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天知一号”、票面利率创国内新低,2024年以来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122.33亿元。三是强化创新服务保障,市先后印发《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培育体系工作方案》《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我区认真落实人才绿卡、人才白卡制度和重点人才激励办法等人才政策配套措施,编制紧缺人才目录。2024年发放人才绿卡228张,人才引进入户8994人,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入户800人;2025年以来,发放人才绿卡78张,人才引进入户2786人。
二、关于“成立环五山科技创新产业招商运营主体,全过程参与环五山资源整合与市场化运作,通过共同出资、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共享收益等方式完善‘院校地企’统筹协调机制”的建议
充分发挥全省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作用,强化龙头带动作用和创新生态枢纽功能,建立“工作委员会+国企”运营管理模式,由区属国企广州高新集团组建子公司作为运营管理机构,全过程参与环五山资源整合与市场化运作,进一步理顺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联动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加大技术、金融、人才等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创新创业者提需求、基地运营管理机构搞嫁接、政府部门给服务”的工作格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着力将天河基地打造成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研创产园城”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核心枢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充分发挥天河基地平台作用。依托天河基地高标准打造集结科技成果服务、展示、发布、交易、转化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从概念验证、企业培育、人才培养等维度打造“天智投·概念验证”“天苗行动”“天河资本班”“天菁计划”等科技成果转化系列品牌,引育200名来自全国的技术经理人,吸纳科创工作者逾600人,累计引入项目31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二是强化供需精准对接。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建设环五山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平台,上线有效技术需求875项、科技成果4903项,极大限度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24年以来,面向全国累计征集并发布434项技术需求,举办6场揭榜挂帅供需对接会为220项技术需求匹配解决方案。用好与广东股权交易中心联合成立的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板,推动529项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优质科技成果注册展示项目与资本市场对接,掌握高纯度果胶合成核心技术的莱檬生物科技获得超5000万元融资。三是持续推动高校成果转化。积极引导区域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目前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均已建立了大学科技园或科技及企业孵化器,其中3家已经认定为省级以上孵化载体(大学科技园)资质。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落地。2025年一季度,天河基地新入驻高校教授(副教授以上职称)创业项目4个,高校推荐入驻项目6个。接下来,我区将加快推进东莞庄路拓宽工程、天河体育中心及华南农业大学体育馆周边区域市政设施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三处科创产业服务中心的规划建设,布局科研成果展示、中试验证平台、创新人才服务、创新创业资源对接等功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载体空间。
(二)强化招商引资。由区投资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抓总”,区5大招商主体(天河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天河科技园管委会、各行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区属国有企业)“主战”,3类协同主体(要素保障部门、招商中介机构、各类投资主体)“联动”,立足环五山创新策源区资源禀赋,结合我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软件与互联网、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科技服务业等主攻方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力开展靶向招商、敲门招商,着力招引培育一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提能级优结构的项目。今年以来,成功推动军研科工、锡鸟科技、幻思科技、博维创远、叽喳科技等一批项目在环五山创新策源区落地。建立“政”“园”“企”协同招商工作机制,联动国家级孵化器等产业载体,开展产业招商与孵化培育工作,为赛宝科技园、华南A谷引进培育1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三)强化校地协同联动。一是加快建立科创资源要素数据库。发动辖区内33家高校、科研机构盘点入库存量专利30271件。会同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等单位全面梳理创新要素禀赋,汇编176家重点实验室情况,形成《环五山创新策源区重点实验室名册》,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各类创新要素保障、营造创新氛围等领域强化服务保障和资源倾斜,进一步发挥环五山创新策源区科教资源赋能作用,为我区“1212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二是充分发挥“校友圈”优势。推动建立常态化校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并于2025年5月12日组织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代表招商推介会,以“校友圈”招引更多高校校友项目落地天河。
感谢您对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欧宝娱乐官网办公室
202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