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区历史事件
一、六运会在天河体育中心举行
天河设区之前“六运会”已经确定在这里举行,第一次承办如此重大的全国体育盛事,广州市专门在天河划出了5.2平方公里的地方建设天河体育中心。而建区不久的新天河人,也很快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迎接“六运会”活动。许多高校师生和市民都自告奋勇,参加修建天河体育中心、修筑和拓宽道路的义务劳动。每天都有大批天河人自愿来到新的体育中心清理淤泥、种树、种草等。很快,新培的黄泥上就披上了“绿装”。
六运会的吉祥物为山羊。吉祥物设计从该届开始。
二、九架战机浴血卫广州
走在天河体育中心具有亚热带风情的园林里,阵阵微风吹拂,不时有小孩欢笑着从身边跑过,生活的轻闲蔓延开来。欢乐祥和总是来之不易,80多年前,同是这一片土地,蔓延的却是血雨腥风。为保卫广州,广东空军仅有的9架霍克-III战斗机,从南京总部飞驻天河机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战。
1937年8月的最后一天,日军首次空袭天河机场,6架三菱96陆攻轰炸机呼啸而来,我们的战士没有躲避,从天河机场强行起飞,追上了刚投完弹正准备返航的敌机。由于广东空军在开战前只进行过飞行、地靶和夜航训练,没有进行过格斗空战和空靶射击,因此虽有还击,但命中率甚低。直到飞过虎门,才有所斩获,成功地击落两架敌机。
日军恼羞成怒,于9月下旬出动近30架轰炸机再次空袭广州,天河机场9架飞机全数起飞迎敌。这一次,日方是有备而来,从云中偷袭得手,我方4架飞机被击落,飞行员关孟祝成为第一个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广州主权而牺牲的空军飞行员。
1938年10月,天河机场沦陷。日军拆民房,占农田,大肆扩建机场,增建飞机库,并以此为基地对广州市区进行轰炸。现在的黄华路据说就是当年侵华日军轰炸的地点之一。
三、冯如坠机
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恩平人冯如(1883-1912)在美国奥克兰组建“广东制造机器公司”,试制飞机。光绪三十四年,自制成功第一架飞机,参加了国际飞行协会在美国的飞行比赛,荣获第一名。
之后毅然回国,在沙河燕塘开设广东飞行器公司,装配和研制飞机。辛亥革命爆发后,冯被任命为革命军飞机长。1912年8月25日,呈请广东军政府批准,冯如在燕塘大操场作飞行表演。不幸在表演中失事,飞机坠毁于沙河,伤重身亡,葬于黄花岗。为纪念冯如,现立有“冯如坠机处纪念碑”。
四、日军袭击新塘火车站
新塘是东江北岸增城县的一个圩镇(今属天河区),也是广九铁路日军物资供给站,日伪军1个连守卫。民国33年11月上旬,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二大队决定于11月11日晚,由副大队长郑卫灵、政训部主任杨步尧率领100人夜袭新塘火车站:郑卫灵亲率一个中队和手枪队,组成突击队,攻击新塘火车站;陆仲亨中队和爆破班埋伏新塘镇外围,阻击仙村、永和的日伪军增援。11日夜,独立第二大队由禾望村中共支部书记卢章容带路,从油麻山石径出发,进至乌鸦望。郑卫灵令尖兵班剪断铁丝网,开辟突破口。接着,吴晃、周应芬带领突击队越过铁路,向火车站急进。两名突击队员突然冲进碉堡,生俘哨兵。周应芬带领突击队员9人,冲进新塘物资供应站办公室,生俘日军物资供应站长阿南中佐及翻译等。随后,吴晃带领突击队员冲进联防连营房,一枪未发,生俘副连长以下10余名。此时,新塘火车站北面山坡上的伪军,依托工事,向突击队射击。突击队员及时还击,毙伤伪军10余人。后因仙村、永和日伪军增援,郑卫灵令部队撤出战斗。突击队撤离时,将敌仓库焚毁。
此次战斗,共毙俘阿南中佐以下日伪军30余名,缴获长短枪30余支。独立第二大队伤亡12人。此次战斗,致使日军控制的广九铁路半个月不能通车。
五、首届女子足球世界杯
1991年11月16日,举世瞩目的第一届女子足球世界杯赛在广州天河体育场隆重开幕,中国开创了世界女子足球运动的新纪元。
首届女足世界杯赛有12支国家队参加,最后进入四强的是3个欧洲队和1个北美洲队,这个比例和结局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女足在世界各地区开展情况和实际水平的分布。美国队最终取得冠军,成为首度捧起世界杯的幸运儿。本届比赛,25场共攻入95球,平均每场3.8个,高于近几届男足世界杯的入球率;观众48万多人次,平均每场观众近两万人。夺冠大热门中国队占有东道主之利,但在淘汰赛中,不慎被瑞典一球淘汰,止步于四强之外,令人扼腕。
在此次女足世界杯成功举办的推动之下,女足运动有了长足的进步,从1996年起还被奥运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此次杯赛世界足球历史新的一页,是世界女足历史的第一乐章。
六、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2001年11月11日20时32分,江泽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开幕。五彩礼花随即绽放天空,数千只气球同时飞向空中,全场一片欢腾。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河区的广东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举行开幕式。
江泽民、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及国际奥委会官员出席了开幕式。比赛于11月12日全部展开,25日结束。这是新千年我国举办的第一个规模盛大的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她象征着中国人民迈向新世纪的开始,展示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七、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海心沙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运会开幕。广州亚运会设42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27日闭幕。在此届运动会上,中国获得199枚金牌,119枚银牌,98枚铜牌,奖牌总数416枚,金牌、银牌、铜牌及奖牌总数均位列第一。2010年12月12日,广州亚残运会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广州亚残运会预设432个竞赛小项,来自亚洲41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运动员前来参赛,19日闭幕。在此届运动会上,中国获得185枚金牌,118枚银牌,88枚铜牌,奖牌总数391枚,金牌、银牌、铜牌及奖牌总数均位列第一。两个亚运会开、闭幕式同样精彩,都展示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活力,映射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天河地区旧机场的前世今生
广东是中国航空事业发源地之一,而广东航空历史上许多第一次都与天河有关,如最早的机场、最早的飞行表演、最早开通国际航线的机场等等。天河地区历史上曾先后建有5个机场:燕塘机场、天河机场、石牌跑马场机场、黄村机场、岑村机场。这些机场有的使用时间很短,有的规模很小,但它们的存在却反映出当时广东航空的发展。
燕塘机场是广东最早的机场,也是中国最早的机场之一,建于1911年。1911年春天,应广州安利洋行之邀,比利时飞行家云甸邦来到广州。经过挑选,他看中广州市东北郊燕塘村附近一片开阔地,并对草地进行修整。当年4月8日,在云甸邦的驾驶下,滑行不久的飞机昂首直冲云霄。这一飞不仅让广州的天空首次出现飞机翱翔,也让简陋的燕塘机场成了中国飞翔史的诞生地之一,这片草地由此成为广东历史上第一个机场。
1911年6月,著名飞行家冯如在燕塘开办广东飞行器公司,首创广州航空事业。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燕塘机场进行飞行表演,当飞机绕瘦狗岭上空飞行一圈后,突然失去平衡,坠落在地,冯如壮烈牺牲。随着冯如的陨落,燕塘机场作为机场的使命也宣告结束。
1929年,陈济棠在燕塘机场原址上建立广东军事政治学院(燕塘军校),新中国成立后改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进修学院操场,茵茵绿草上再难寻觅机场的痕迹了。
天河机场位于现在的天河体育中心内,上世纪20年代此地属天河村,故名。因该机场东南为石牌,北面紧邻瘦狗岭,又称瘦狗岭机场。1928年底,由国民革命军第八路总指挥部航空处拨款40万大洋开始兴建,因粤桂战争,工程曾一度停顿。1931年机场建成启用,由航空处所属空军飞行部队驻场,广东航空学校第五期学生的后期训练,亦迁至天河机场。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空军对机场进行扩建。
抗战爆发后,作为军事机场的天河机场在抗日战斗中名扬全国,中国空军第十五航空大队多次在此起飞迎敌,与日军空战。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后,天河机场没有摆脱沦陷的命运,成为日军的空军基地。
1949年12月广州解放后,天河机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接管,因天河机场净空条件不适合空军使用,1950年下半年起空军将天河机场与民航白云机场交换使用。此时,机场有南北方向的主跑道一条,长1400米,可供最大起飞重量18吨的小型飞机起降,同时还有长1000米的副跑道一条,成为国内中等规模的民用机场。由于不适民航逐渐发展的需要,又无扩建可能,1959年12月,民航广州管理局从天河机场转至白云机场,天河机场被交回空军使用。1968年起,天河机场废置。
1984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天河机场废址上兴建新的体育中心,即今天的天河体育中心。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运动会,2001年再次成为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主要比赛场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部分比赛项目也在此举行。时至今日,天河体育中心已成为广州市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它不仅拥有较完善的体育设施和设备,同时拥有优美的园林环境,是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上一个璀璨亮点。
石牌跑马场机场是中国首个开通国际航线的机场。1933年6月,由广东及广西政府共同出资150万元成立西南航空公司——中国第一家民用地方航空公司。同年,西南航空公司租用石牌跑马场的一部分场地建成机场,名为石牌机场(又称启明机场)。机场长750米,宽250多米,并内设飞机修理厂1座,150瓦特无线电台1个。西南航空公司先后拥有9架飞机,全部在石牌跑马场机场升降。欧亚航空公司经营的通往广州的航线,也在这里起降。
1936年7月,西南航开辟中国广州——越南河内的国际航线,石牌跑马场机场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航国外的国际机场。同年相继开辟广桂及广桂邕两条国内航线,该公司经营进入了鼎盛期,石牌跑马场机场也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到抗战前夕,在石牌跑马场机场始发和终到的航线达8条之多,可以通达中国内地10多个城市、香港以及越南河内等地。
1938年,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石牌附近的中山大学、天河机场等地,西南航空公司的收入亦大受影响,加之冗员过多和内部贪污等原因,该公司最后不得不停止营业,石牌跑马场机场随之停航。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未批准西南航空公司复航,石牌跑马场机场被废弃。
1949年,解放军解放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李宗仁将其总统府设在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内。他将石牌跑马场机场辟为临时飞机场,用来搬运南京政府的档案,机场暂时得以续命。而随着李代总统的亡命天涯,机场上空最后一片政治烟云也随之消散。
石牌跑马场机场旧址位于现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华师大紫荆路与玉兰路之间70多年前是机场的跑道,如今则是学校的文化广场。旧日遗存早已难寻,飞机的轰鸣声也已远去,现存的只有学子的欢声和笑颜。
黄村机场1945年初由日军修建,位于天河黄村。侵华日军修建机场时占用了大量耕地,时有民谣“冼岑黄,整机场,有谷围卖,无谷装”,描述失地村民的艰苦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黄村机场改为民用航空训练和射击训练场地。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省体委接管后,略加修整就投入使用,专供开展航空体育活动飞行用。1958年,在这里成立广东省广州航空俱乐部,1967年改称广东省广州航空运动学校,1970年被撤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这个机场使用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广州航空跳伞体育运动在全国屈指可数。
2001年,在黄村机场原址建成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心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12.3亿元,可容纳观众80012人,是亚洲规模最大、配套设施最好的体育场之一。其飘带式顶盖新颖独特,为广东省新世纪标志性建筑。2001年11月,在此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和田径、足球等比赛项目。2010年广州亚运会部分比赛也在此处举行。
岑村机场位于岑村西侧,1945年由日军修建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为迫使日本投降,已占海空优势的盟国美军飞机,从停靠在惠阳淡水海域的航空母舰上起飞,不分日夜轰炸袭击广州地区的日本侵略军的军事设施,天河、岑村两个日军机场是袭击的重点目标。
日军投降后,岑村机场由国民党空军接管使用。广州解放后,由广东军区接管,后交广州空军管理,作为训练机场。岑村机场是天河历史上曾有的5个机场中唯一一个现在仍在使用的。
现在的岑村机场,是广东省公安厅警务飞行队直飞基地。它不是一个利用率很高的场站,目前主要承担维修和后勤支援工作,有时也对社会开放。1997年,驻港部队航空兵的直-9就曾在岑村机场驻扎。2008年南方雪灾时,执行空中巡控任务的飞机也在此起落。
天河区村庄历史简介
广州市天河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东与萝岗区、黄埔区相连,南到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到广州大道与越秀区相接,北到筲箕窝山与白云区相邻,总面积137.38平方公里。
天河区数百年以来都是广东省番禺县一部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广州市郊区的一部分。1985年5月,天河区成立,从原广州市郊区划出,成为广州市区一级的行政区。当时主要由沙河公社和东圃公社组成,居民约七成为农民,其祖先均是宋代以后陆续从中原南迁而来。宋代以前也有人居住,例如龙眼洞村《樊氏族谱》记载唐代就建有庙宇,但至今仍未有宋代以前的更多记载。
天河区历史上长期形成的23个行政村及属下自然村如下:石牌村(包括石牌、新庆)、车陂村、棠下村、棠东村、沙东村(包括永福村、花生寮、江屋村、陶庄、范屋、南蛇坑、沙东新村、天平架、菜寮、田心村、柑园共11个自然村)、吉山村(包括吉山、岐山、大淋岗)、长湴村、龙眼洞村、渔沙坦村(包括旺岗、金鸡、中山、黄屋、水口、张屋、大坝、李屋、梁屋、楼阁、廖屋、蓝屋12个自然村)、猎德村(包括东村、西村)、新塘村、珠村、元岗村(包括上元岗、下元岗)、前进村(包括石溪、莲溪、宦溪、龙埗4个自然村)、黄村(包括黄村、新村、隔村)、银河村(包括兴华、马蹄岗、银锭塘、鸡荔、伍仙桥、苏庄、牛利岗、河水、鳌鱼岗9个自然村)、冼村、岑村、林和村、柯木塱村(包括大坪、新村、黄屋、邹屋、徐屋、涂屋、欧岗、方屋、杨屋、背坪、榄园、新欧12个自然村)、石东村(包括员村、程界东、程界西、甲子、谭村5个自然村)、凌塘村、沐陂村。
目前,上述村庄已经成为广州市的“城中村”,除猎德村完成改造外,其它村的改造工作正陆续进行。
天河区最早的街道办事处
农村墟市是怎样演变成城市?新中国成立初到如今,60年来行政街的管理有什么变化?从沙河街的发展历史或许可以看出的一些基本特色。
一、沙河街的历史形成经过
沙河,因为有沙河涌流经而得名。因流水含沙较多,故取名为沙河。清光绪年间因此处有白云山和河涌,又名山河。
沙河街的形成与沙河墟有关,是先有沙河墟,后有沙河街。而沙河墟的形成与民族英雄刘永福有关。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中法战争结束后,在越南抗法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奉命撤回中国,驻守广州沙河。刘永福选择此地作为大营,兴建刘氏家庙。部队分散驻守在离大营3公里丘陵起伏易守难攻的五山,即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一带。刘永福1400多人的军队和数百人的家属、仆人人数多,采购量大,经常需要采购大量日常生活物资,如粮食、肉菜、烟酒、布匹等物资。附近原有燕塘墟(今燕岭大厦附近)、三宝墟(今广汕公路军区武装指挥学校)都因清咸丰四年(1854年)10月的红巾军事件而被破坏,墟市凋零。据清同治十年(1861年)的《番禺县志》记载,这附近只有燕塘墟、三宝墟,而没有沙河墟。于是一个新的墟市沙河墟市就在刘永福驻军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沙河的地理位置也比原有的燕塘墟、三宝墟优越。首先,沙河距离广州城近,城里的物资运送比较方便。第二,沙河过去是,至今仍是东南西北道路的交汇点。民国19年(1930年)时,沙河东有禺东公路,全长60公里,通增城;北有沙和公路,全长38公里,连接番从公路(即今广从公路),通从化县;西有东沙马路(今先烈路),从沙河至广州东校场。只是清末时的道路尚未有这么宽阔,但这些道路已经存在。因此,在刘永福尚未率军驻扎在沙河之前,清政府在此建立了沙河汛(见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地图)。古代“汛”通“讯”,即道路哨卡,驻兵十余人。据古籍记载,此哨卡位于“沙河善堂对门,面积二方丈六方尺四方寸。”换算约21.1平方米。如今虽然沙河墟没有了,但成衣批发市场、水果市场均是广州东面数一数二的大市场。
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广州开辟第一条马路,从广州城东门到达沙河,称东沙马路(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先烈路)。自此,从广州城到沙河更为方便。这里的墓葬很多,于是每年的清明节,到郊外踏青扫墓、吃沙河粉的人群络绎不绝。宣统元年(1908年)十二月,广州巡警为此成立东沙马巡队,来往巡查。马队驻地在沙河。至清末,沙河已经发展成有墟有市,并具备相当规模。至30年代,东沙马路扩宽延长,并与禺东西路相接。禺东西路本是乡间小路,此时也开辟成通往增城的马路。沙河墟平时也有马车出租,客人可乘马车入城,就如当今坐出租车一样方便。道路交通的建设,有力地促进沙河的社会发展。30年代,此处已经有番禺区立第三小学,是一所公立的小学,即今沙河小学。
至1949年,沙河墟已经兼并了燕塘墟。墟是乡民摆买农副产品的地方,每隔三五天一次。当地称为“趁墟”,北方称为“赶集”。趁墟时人流如鲫,傍晚散墟是空无一人。古代虚墟相通,故称墟。东沙马路将墟、市分开,从广州过来,左边是墟,右边是市。沙河墟位于东沙马路(今先烈路)北面,此地有一座庙宇,左右有廊,前后有两个天井,前厅供奉文昌帝,后厅供奉关羽,因此称文武宫。宫左面有一株百多年历史的高大木棉树,右边有一株百多年历史的高大榕树。由此推算,此神庙应建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永福在此驻军时期。墟就设在庙宇前面的空地上,四周有大片竹园。墟场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墟场很繁华,进墟道路两旁都建有骑楼,有各种店铺。趁墟日子为农历逢三、七、九,十日三墟。开墟时,不仅有农副产品摆买,还有卖武(走江湖卖艺)的、有唱龙舟的、卖神龙茶的,也有乞丐。今天,墟已经没有了,但墟地街地名仍在。
“市”则是固定的商业地区。根据民国时期的旧地契,此处称安平市,范围主要是东沙马路南面的沙河大街。现在人们称先烈东路的这一段为沙河大街,其实最初的沙河大街是在马路南面,现仍存。大街东起沙河旧桥头,西至今龙岗路,长290米,宽2~3米,原是青石板铺路,弯弯曲曲,机动车不能进入。大街两旁是砖瓦平房或两层小楼房,房屋参差不齐。1949年,整个安平市有店铺110家,居民400余人。这里的商铺种类繁多,有客栈、药铺、米铺(14家)、山货铺、酱料铺、当铺、旅店、理发店(9家)、烟馆、赌馆。当地以沙河粉闻名,故大街以茶楼居多,其中比较大的有义和居、福安居、德馨居、同心、泉珍等10多家。其中一家“白云酒楼”1948年曾作为中共地下党的情报站。因城东地势高,是最理想的墓地,所以棺材铺很多,还有停放死人的“仙人亭”,有善堂名“乐善”,从事慈善救济,施粥赠药赠棺材等;有妓院名“花坊”,常有妓女二三十人。有两间基督教教堂,一间信义会堂,位于东六巷19号(90年代成了兴华手袋厂),一间浸信会堂,位于先烈东路81号(1960年成了沙河大饭店),均于1908年创办。渔沙坦、柯木塱有50多名教徒到这两间教堂做礼拜。此外还有私塾以及广州警备司令部沙河独立中队(第十中队)、广州警察局沙河警察所、东沙马巡队所、邮政所等。1949年10月13日下午,南下解放军到达沙河,沙河警察所即打电话向广州警察局报告,请示怎么办?广州警察局当即命令沙河警察所向解放军投降,不许擅离职守,要协助解放军维持社会治安,防止坏人乘机捣乱。广州解放后,这条商业大街成为居民住宅,商铺移到交通方便的马路两旁。
二、沙河街行政机构设立经过
据民国20年《番禺县续志》记载,为管理沙河非农业居民,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清政府将此处定为沙河埔,属石牌堡管理。石牌堡管理石牌、冼村、猎德、员村、程界村、林和、杨箕等18条村及沙河埔。清政府的“埔”通“铺”,即商业地区、城镇居民地区,有别于乡村。乡村有乡长,埔的领导人是什么,可惜尚未查到沙河埔设置的具体资料。但《番禺县续志》称“鹿步总局在东圃墟,升平局在沙河市。”“鹿步”即“鹿步司”。清朝在番禺设置四司,鹿步司是其中一司,相当于县下一级的行政机构。在此句紧接是“升平局在沙河市”,按照文意,升平局是总局“司”的下一级机构,是清代末期管理沙河居民和墟市的行政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设置乡政府,管辖农民,设置街道办事处管辖的城市居民。设置街道办事处,说明此处已经城市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管理沙河一带近千名居民,1950年7月,成立沙河街道办事处,隶属当时的沙河区,区长杨帆。沙河街是天河区最早设置的街道办事处,说明沙河是天河地区最早城市化的地方。沙河区管辖沙东乡和沙河街。当时街道办事处属于科级,下设机构只有办公室(股级),编制约七八人。现在街道办事处规格为正处级,下设:党政办公室、城市管理科、居民管理科、经济管理科、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和监察室7个科室,以及司法所、文化站、环卫站、消毒站、环保所、社区服务中心6个事业编制部门。街道还设有工会、团委、妇联、残联、侨联等人民团体。1990年,沙河街有61152人,16003户,其中外来暂住人口12658人,下辖10个居委会,管辖面积4.26平方公里。1995年,成立沙东街,将沙河街部分地区划出。至2009年,沙河街有人口51653人,36920户,其中外来暂住人口14733人,下辖7个居委会。管辖面积1.26平方公里,街巷70多条。
街道办事处成立初期,只管城镇居民,不管农民。至2005年,天河区所有村都完成撤村改制,撤销村委会,村民全部改换成城市居民户口,编入街道居委会管理。至此,天河区再无农民。至2010年,天河区设置有21条街道办事处。
街道办事处成立初期,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只管行政事务。60年代中期,街道开始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先是成立服务站,组织生产小组。至70年代成立各种公司,扩大生产规模。80年代起,街道经济迅速发展,街道管理的重心也逐渐向生产经营倾斜。1998年,根据区政府部署,街道所属企业全部与街道办事处脱钩,实行政企分开。街道管理重心由生产经营转移到行政事务管理和社区服务方面。此后街道相继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农妇赤脚挑柴趁沙河墟。农妇头戴客家模式的竹帽,说明是客家人(1927年摄)
1949年8月8日,败退的国军从禺东西路经沙河东沙公路(今先烈路)进入广州。2个多月后的10月14日,解放军也是沿着这条道路进入广州(照片来自美国《生活杂志》图片库)
先烈东路(沙河段)北段比较荒凉(1955年)(照片由黄履文提供)
先烈东路(沙河段)南段的骑楼(1957年)(照片由黄履文提供)
沙河大街弯曲的街道,当年繁华的风貌依稀可以追溯(2010年9月摄)
墟地街门牌挂在街口拱门上(2010年9月摄)
沙河墟形成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撤销于1965年,现仅存墟地街,这个街名反映了当年墟场的历史图为拱形街口(2010年9月摄)
墟地街仅存的骑楼,建于1928年,当年此处沿街都是骑楼,大有广州城里骑楼风格,显示此处曾经繁华的景象(2010年9月摄)
天河区第一条收费道路(大观路)
在天河区东部,有这样一条马路,它曾经是一条由当地商民集资兴建的古老乡道,后来成为三万农民集资修建的省一级标准收费道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建设新鲜事。虽然十年仍未能还清集资款,但是却使闭塞的新塘地区从此繁华起来。
以前,天河地区是农村,马路不多。至1949年底,主要有东沙马路(建于1907年,今先烈路)、中山公路(建于1925年,今中山大道)、禺东公路(建于1925年,今禺东西路)、沙和公路(建于1928年,今广从公路一部分)、石牌公路(建于1930年,今五山路)、东沙公路(建于1930年,今大观路)、东圃马路(建于1933年,今东圃大马路)、黄埔公路(建于1939年,今黄埔大道)。其中,东沙公路后来成为天河区第一条由农民集资修建的马路。
东沙马路原是珠暹公路(黄埔鱼珠经东圃至萝岗镇暹岗村)的一部分,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列为番禺县乡道,其中东圃至黄村一段为当时商人和当地村民集资兴建。新中国成立后1984年,列为广东省10条省道之一的1901省道,途经天河区路段称东沙公路(东圃至萝岗镇沙湾村)。公路从东圃车陂起,经黄村、新塘村、新塘水库接广汕公路、联和、黄陂沙湾村。1988年,广州公路局拨款进行改造,路面扩宽至7米,路面铺水泥。1990年,进行大规模改造。是年,东圃至联和路口段的测定昼夜车流量年平均2447车次。
1994年,位于东沙马路东侧黄村的广州世界大观始建,次年建成。这是一个汇集96个国家的园林艺术的大型游乐场所,占地48公顷,当时被称为广州市旅游界的月亮工程。两年后的1997年11月,在世界大观南侧,又建成广州航天奇观,占地21.3公顷,是航天科普的大型公园,由东圃镇农民集资兴建。世界大观和航天奇观两年间先后建成,成为当时最时兴的广州市大型游乐场所,使这一带繁华起来,平时游客每天达千人,节假日更多。大量的游客使本来就繁忙的东沙马路不堪重负,路面坑坑洼洼,经常塞车。当时社会时兴引资或集资建桥修路,“桥通、路通,财富通”,成为当时的流行语。在上述背景下,东沙公路所在的东圃镇政府所属天河兴发实业有限公司(后改为天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及沿线乡村共10个单位,决定集资组建修建大观路实业有限公司,重修东沙马路。集资以天河兴发实业有限公司为主,沿线扩路征地村庄以土地作价(征地款)入股,以世界大观门票的一部分收入偿还集资贷款。初期共集资6820万元,后来不断追加,最后达1.86亿元。预计还清贷款后,获利按股份分红。
1994年10月28日,马路动工兴建。将原东沙马路东圃一段及一些地方裁弯取直,将原来4车道扩宽为43米的6车道。因为此路以世界大观出名,故名大观路。1996年2月13日,按照省一级公路标准修建的大观路全线开通,由中山大道往北穿越广深高速公路到广汕公路。其中,从中山大道东圃至黄村为大观南路,从黄村至新塘村为大观中路,从新塘村至广汕公路为大观北路,全长10.7公里(另一说法是8.48公里)。通车当日,举行盛大通车仪式,广州市及天河区有关主要领导和政府部门出席仪式,表示祝贺。
1996年6月18日,大观路收费开始附加在世界大观游乐场门票中征收。但随后各方面意见很大,要求路费与门票分离,根据当时广东省政府有关规定,修建一级公路10公里就可以设置收费站,于是向上级申请建立公路收费站,以收费站收费偿还贷款。1997年10月,经广东省交通厅、物价厅等部门批准,大观路收费站开始收费。收费站由天河区交通局管理,有工作人员85名。收费标准为摩托车2元/车次,其他客车货车5~25元/车。不久即有人大代表对大观路收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它不符合广东公路建设里程必须达到40公里才能设站收费的条件,并且随着广州市城区的东扩,东圃、黄村一带已逐渐成为广州建成区的一部分,收费已不合时宜。连续几年,都有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大观路收费站。但是大观路是由3万农民集资兴建,而且当初政府承诺可以收费还贷,如果撤站涉及3万村民的投资利益,政府又无力收购(包括征地),所以收费站还是保留下来了。
这条公路还贷基数是1.9325亿元,收费站一年收入约1500万元,除去400多万元的道路维修和管理费用,实际利润1000多万元。至2001年12月,实际还贷1.7897亿元,尚欠1428多万元。对此,农民们经济上没有多大收益,比较有意见。但农民们却又说:“没有这条大观路,就没有东圃和新塘今天的繁荣。”2006年7月,大观路股份终于由政府收购,广州世界大观路实业有限公司关闭,收费站撤销。
为了实现大观路平稳有序关闭,由天河区副区长牵头,成立由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劳动保障局、大观路实业有限公司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大观路公司清算领导小组和清算工作小组。撤销大观路公司的主要事项包括偿还沿路征地款、9个股东单位集资款(其中兴发实业有限公司由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接管)、银行贷款,及85名在岗职工安置费等问题,市区财政资金共解决的金额达9000多万元。
2001年10月,广州市政府又将其扩建成8车道,成为广州市的交通要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
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位于天河区沙河街燕塘,今沙河禺东西路解放军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广州营区(原解放军体育学院)内。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利用原清军新军燕塘营地设分校,称黄埔军校燕塘分校。2012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天河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被并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天河区不可移动文物零国保突破。
1926年9月3日,毛泽东在黄埔军校燕塘分校为师生作报告。1931年,陈济棠在此建立广东军事政治学校,自任校长。1936年,陈济棠下台后,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1937年,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1946年改为中央警官学校第二分校。民国期间,该处还曾驻守过粤军第一师、国民军革命第四军炮兵团、高射炮大队、广东战车大队、新编第三十八师等部队。新中国成立后,该处又建立过广东军政大学、中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解放军第二十五步兵学校、军事体育学院(学校)、特种作战学院、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广州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