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助手 繁体版 英文版 EN 登 录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百千万工程

天河名笋,广宁“开花”|百千万·看天河

发表时间:2025-08-25 15:57:10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量: -
A+ A+ A+

  接连几日的雨后,肇庆市广宁县坑口镇下寨村迎来了晴天。澄澈的天空底下,这座以竹闻名的山村正蔓延着看不见尽头的青翠。

  在葱郁的竹林之间,有5亩去年新种下的竹林,如今正迎来一年最富诗意的时刻——每一寸泥土都散发着破土而出的鲜甜气息。这片林子正是吊丝丹种植基地。吊丝丹笋原产自广州市天河区,肉质清脆、爽滑,味道甘甜,无渣,被誉为“笋中之王”,价格也比普通笋高出好几倍。

  近年,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天河区与广宁县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天河区“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广宁县工作队牵头,汇集社会力量,将这款天河名笋引种至“竹子之乡”广宁县,遥隔100余公里,这款异地来的笋在广宁县“开出了花”。首次引种便产出了优质笋,且顺利申请了“天凝丝丹笋”的商标。小小一颗笋,将成为广宁县的“致富果”。

  以笋为媒,多方力量汇聚为广宁开拓新致富路 

  8月是挖竹笋的好时节。上午7时许,下寨村村支书、坑口镇生活竹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淦芳就开始上山挖吊丝丹笋。这片5亩的竹林是去年新种的,翠绿的竹子刚比成年人高一些,但边上已冒出了笋。

  在竹的旁边,松软的土包微微隆起,那大概率就是有笋的。黄淦芳用手轻轻拨开土,见到一点儿笋尖冒出,动作就迅速利索起来,刨土、下铲、用力一推……一把将笋铲出来。笋一见阳光就会发苦,整个过程必须一气呵成。

  拍干净笋身上的泥土,琥珀色的外衣便完全显露出来,笋呈锥形,大约20-30厘米长,头部尖,尾部有几圈纹路,散发着丝绸般的质感,光亮诱人。吊丝丹笋可以鲜吃,剥开脆脆的外皮,咬上一口鲜笋,爽脆、鲜甜、且无渣。

  一人作业两个小时左右,能挖到50-60斤笋。挖出来的笋会被迅速打包,用摩托车运到镇上,再由快递车运至广州天河区的酒店后厨。在厨师的巧手下,鲜笋将化作一道道美食,被端上食客的餐桌。

  看似笋从山里来,实则,笋是从天河区来的。

  吊丝丹笋原产地在广州天河区原沙河镇。相传,这款笋是仙人用一条丝线吊下来送给沙河镇白云山下的沙东山脚村的农民的。据《沙东村志》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吊丝丹竹笋就已是当地著名的土特产。后来,随着天河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沙东的吊丝丹笋种植越来越少。

  而在100多公里之外的广宁县则有着“竹子之乡”的美誉,全县森林覆盖率超80%,拥有108万亩竹林。靠山吃山的村民,世代种笋、吃笋、卖笋。几百年间,村里都流传着一首童谣——日斫一条竹,不用吃稀粥;日斫两条竹,有酒又有肉;日斫三条竹,几年就可建新屋。土生土长的下寨村人黄淦芳更是被竹子养大的,“以前我们砍了竹子才有钱交学费。”

  广宁的竹子多为青皮竹,主要用作搭棚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越来越丰富,竹子渐渐被替代了。黄淦芳说,现在的青皮竹多是用来做竹签、牙签、纸等,价格没有以前高了。

  2023年,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天河区与广宁县建立对口帮扶关系。遥隔百余公里,吊丝丹笋与“竹子之乡”相遇了。

  以一颗优质吊丝丹笋为媒,天河区通过村企结对、示范基地建设等方式,汇聚多方社会力量,为广宁县开拓了新的致富之路。

  村支书千里捧土归,老专家下地手把手教学 

  “我们这次产业协作和以往的帮扶不一样,我们不是单方面输入,而是要双方共同发展产业。”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天河区“百千万工程”帮扶协作驻广宁县工作队队长唐志鹏说。工作队希望结合广宁县本地的特色,帮助广宁县找到一条新的致富路。

  深入调研了广宁县的产业基础后,工作队发现,天河区的吊丝丹笋与广宁县不谋而合。

  2023年,在工作队的对接联系下,先后两批超过1500棵吊丝丹竹苗被送至广宁县,一批由广东省林科院捐赠,一批由天河区对口帮扶资金购买。竹苗分给了全县横山、古水、排沙、潭布、北市、坑口等6个镇试种,镇又分给了村、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

  其中,坑口镇下寨村引种了5亩吊丝丹竹打造示范基地,黄淦芳主要负责管养、种植。

吊丝丹竹种植基地,图来自广宁县

  黄淦芳至今还忘不了第一次跟着工作队在天河区品尝到吊丝丹笋的场景。“一口咬下去,那个笋口感是爽脆的,非常清甜,而且完全没有渣。”吃了几十年笋,又当过很多年厨师的黄淦芳当即被这样的味道惊艳。“我们是竹子之乡,这么好吃的竹笋,我们竟然没有。”

  那一趟出行,黄淦芳从吊丝丹笋种植基地带了一捧泥土回来。回到村子,他将基地的沙质土壤和村里溪涧边上的沙质土做比对。色泽、手感都很像。他又往两种土里兑了水,再进行比对,发现种植吊丝丹笋的土壤和下寨村的土壤是很相似的。

  而在种植吊丝丹笋的过程中,他又跟着工作队到吊丝丹笋的种植基地云浮市郁南县宋桂镇、佛山市南海区林岳社区等地考察、学习,向老种植专家了解吊丝丹笋的生长环境,又邀请省林科院的专家团队、沙东村的老种植专家到村里勘查。“沙东的老专家到了村里,脱了鞋就迫不及待下地,手把手地教。”

  慢慢地,黄淦芳掌握了这款笋的习性。竹子需要沙质土培养,最好栽在水边,笋惧光,要人工在竹边堆一些小土包。而留竹种也很关键,要以竹子为中心“品”字型对称着留,留下来的竹种要大小相对均匀。

  注意保障沙质土有充足的水分,及时施花生麸等有机肥……在黄淦芳的细心呵护下,种在下寨村的吊丝丹竹一天天长高。

  第二年春天,吊丝丹笋悄悄冒出土面了。而全县6个有试种点的镇,坑口镇的笋品质最好。

  挖完一颗,埋好泥土,待再长出来,再挖。这些吊丝丹笋能从4月一直挖到11月。

  第一批竹笋送到了天河区沙东村,村里的老种植专家一尝,这些笋无论是口感还是甜度都很优质,品质大超预期。沙东村将这款笋申请了“天凝丝丹笋”的商标。

  将扩种1000亩,以规模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广宁县与位于天河区的广东南洋长胜酒店达成合作。由酒店“订单式”收购广宁的吊丝丹笋,厨师围绕笋开发出笋宴。

  原来村里种植的青皮竹笋1-2元一斤,而吊丝丹笋一斤能卖到15-20元一斤,除去人工和种植成本,37%的收益将当作村集体的收入。黄淦芳粗略估算了下,试种的吊丝丹笋亩产预计达到3000斤,将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

  黄淦芳又考虑到竹笋的收成时节是每年的4月-11月,为了填补土地的空档期,他积极筹划引进竹荪、赤松茸等,发展竹林下产业。经过试验,他发现,吊丝丹笋需要覆土的特征就很适合种植竹下作物。

  尝到了甜头之后,今年,黄淦芳又承包土地,扩种了100亩的吊丝丹竹。而周边的村民看到了之后,也纷纷向他取经验,陆续加入了种植的队伍。

  广宁县也持续在辖内发掘适宜种植的地块,今年计划扩种1000亩吊丝丹竹,以规模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种植量之后,还将发展冷链物流,完善吊丝丹笋的运输链,让这款天河-广宁两地产业协作的标志性成果走上更多人的餐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关闭
    手机版
    粤商通
    穗好办
    • 天河政府网
    • 广州天河发布微博
    • 广州天河发布微信
    Baidu
    sogou